為外勞正名
近日在網上看到新加坡的一則網絡新聞,當事人在巴士站等巴士時,看到一名申請外勞蹲在超市的地上享用午餐,當事人詢問後瞭解外勞擔心會弄髒巴士候車位而不敢坐。這樣的觀點,在本地其實也沒有比較好,我們總是對外勞戴著有色眼鏡去歧視他們,認為他們是犯罪者、骯髒的等歧視的角度。
其實從外勞這一名詞,在華文語境中常被認為擁有歧視的字眼,所以在臺灣多採用移工,新加坡稱為客工,但大馬在這一塊討論的空間還是比較小的。最主要的原因除了大馬對中文保持「夠用就好」的心態以外,對外勞歧視的問題也從來沒有去正視。
根據馬來西亞僱主聯合會指出,國內擁有包含600萬合法與非法外勞。雖然統計局隨後駁斥這樣的說法,表示國內目前合法外勞仲介擁有人數208萬人,但並沒有說明非法外勞多少。
但不能否認的是,外勞對國內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經濟貢獻。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顯示,每增加10%的藍領外勞,就將對國內經濟生產總值(GDP)提升約1.1%。而且外勞從事的多屬於「3D工作」,即危險(Dangerous)、辛苦(Difficult),以及骯髒(Dirty),為本國低階與高勞力工作填補了很多的空缺。外勞犯罪率較少
從一般人的觀點都會認為大量的外勞是大馬罪案激增的罪魁禍首,但根據警方在2013年統計,外勞犯罪率僅佔了總犯罪率的5%,而主要從事犯罪的還是本國公民。而且外勞在犯罪以後,不但會遭到遣返,而且還會永久列入黑名單。
常常有人認為外勞搶奪了本地人工作的機會,但實際上是經濟結構的問題。
大馬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及出口國,而且在橡膠與密集型產業依然持續發展,再加上政府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將焦點關注在產業轉型的鼓勵政策,國內產業缺乏動力與資金去進行產業轉型,使得本國廠家需要依靠大量的外勞來填補這一些高勞動的工作空缺。
產業不進行轉型,薪資不但不能提高,廠家也需要利用低成本來面對國內外產業的挑戰,而外勞又成為了廠家的選擇。本國人民薪資不但被拉低,而且也拖延了國家經濟發展。
因此,政府應該重新檢討過於寬鬆的外勞政策,才能夠解決結構性的問題,最近政府凍結廠家對新外勞的聘請,而將焦點放在非法外勞的漂白,就是一個嘗試去解決問題的政策,但政府在後續有沒有循序漸進的配套措施,還是不了了之,是我們需要關注的。
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政策形成,而不是將氣出在外勞身上,那隻會本末倒置。